近日,理学院物理系郑超副教授入选第六版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
该榜单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与Elsevier出版社合作发布,采用论文引用数、h指数、合著调整后的hm指数等6种综合指标(c-score),从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反映科学家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及为相关领域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入选科学家分为22个科学领域和174个子领域。
理学院理苑传媒记者对郑超博士进行了专访。采访中了解到,郑超博士现为理学院物理系副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量子计算专业组首批执委,中国通信学会量子信息10人决策咨询专家团队成员,工信部产业基础再造(工业强基)专家库成员;入选“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属高校教师队伍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项目。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北京市首批“一带一路”国家卓越工程师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子课程建设项目1项,参与能源材料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论文被国内外院士、学者在Nature子刊、PRL等期刊上多次正面引用;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特刊客座编辑,获得中科院《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两刊”优秀作者奖(当年共10人,包括两位中科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 “最有影响论文” 奖,研究领域是国际前沿交叉学科量子信息。
他多次受邀参加国际会议作邀请报告,近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设于意大利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国际合作项目(国内理论物理领域每年资助不超过50人),受邀参加受监测量子多体系统动力学研讨会,并获得BestPoster奖(共5人获奖),为提升我国在量子物理领域影响力做出贡献,为响应国家加强基础研究、前沿交叉学科研究贡献北方工大力量。
追随兴趣,不负时代,坚持四个面向
郑超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在高中时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即数学和物理学。有了兴趣做为原点,在外人看来的各种“困难与无味”,均变成了常态与乐在其中。另外的幸运则是来自于自己赶上了国家大发展的好时代,尤其是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基础科学、前沿交叉科学,使得个人兴趣和专攻方向量子信息科学与国家需求自然融合,助力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水平的。
“如此幸运,要真真切切地倍加珍惜幸运,抓住幸运的福利,干出不负幸运、不负时代的事业来”!为此,我一直坚持向老一辈科学家、向自己身边的各位师长、同事不断学习,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自强不息。
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
对于教学与科研,郑超认为二者是相互促进的: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如果科研离开教学,将失去根基、迷失方向;教学离开科研,将失去动力、变成死水一潭。三人行必有我师,郑超体会到在本科教学、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与学生教学相长、头脑风暴,会激发出许多新想法。现在的教科书,就是过去的科学前沿,在此过程中不断重温经典,追寻前辈科学家的足迹,使人根基稳固,行稳致远,这就是教学促进科研的体现。同样的,现在我们所做的科研,很可能成为将来的教科书,只有了解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史与最前沿,才能更好把握授课内容的精髓与内涵;通过不断科研创新,教学才不会停滞不前、死水一潭,科研以此反哺教学。以科研兴趣为动力,以教学为手段,以人才培养为初心,教研相长,不断提升,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不忘初心
有了兴趣做为内动力支撑,有了学校爱惜人才的小环境滋养,有了国家大力重视教育、科技、人才的大时代保障,我们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的仰望天空,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为学校、国家、乃至全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自强不息。
编辑:左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