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过去一年,全校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学校第八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过程中,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工大人的初心和使命,涌现了一批引领风尚的好典型、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做法,讲述了一些振奋人心的好故事,唱响了工大主旋律。3月30日,学校隆重举行2017年度“玉兰”新闻奖颁奖仪式,对这些先进典型进行了集中表彰。为了进一步激励和鼓舞学校师生扎实推进学校“四个工程”“四大任务”,校园网将于即日起对“玉兰”新闻奖获奖事迹进行系列报道。
何海兵,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主任,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台湾元智大学访问学者。该同志2012年入职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来,积极上进,在教学、科研、学院工作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取得了比较优秀的成绩。
教学上,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按照学院的整体部署和基础教研室的安排,从课堂教学中感知感受大学生提出的鲜活问题,通过研究不断进行回应,不断探索和把握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规律和接受规律,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可接受度和接受途径,服务于大学生的执政党认同。
一是创造性地把电影分析搬进基础课的课堂,以国产公映影片《中国合伙人》为教学材料,播放核心片段的同时,进行深度讲解,把人物和主题讲深讲透,这种电影解读和评析的教学法使得理想信念教育立体化、形象化、人物化,拉近了大学生与电影人物的年龄距离、心理距离和文化距离,大学生在观看电影、理解分析解读的过程中,不断展开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正是基于多年的教学探索和理论总结提炼,在教学中感悟和升华理论思考,教学的思想总结为课题的申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于大学生生命成长来思索理想信念教育问题,逐渐得到学生的回应和同行的不断认可,认识到大学生生命成长视域中理想信念教育的张力在于实现认识自我、认同自我、成就自我与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马克思主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生命成长是基础和基石,理想信念教育是旗帜和方向。失去理想信念价值引领的生命成长会失去方向,淡化或漠视生命成长的理想信念教育会流于表层化。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战略要保持适度张力,始终保持对大学生生命成长的关照和关切,始终保持理想信念教育的战略定力、战略耐力和战略自信。理想信念教育不是从无出发的,而是与大学生生命既有的思想认知之间的一种思想对话、对接、对照,激发、激活、引领大学生对既有理想信念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基于这种学术考量,与此为题,“基于生命成长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特殊规律研究”顺利入选2017年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二是把理想信念教育进行思想还原,直逼问题的前提和核心。如何探讨党和国家的要求与大学生生命成长诉求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新要求新期待,大学生生命成长的特性,多维审视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教育者的方法论反思和自觉,人性化、立体化、交互性设计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体现学术深度、生活温度和国家精神气度,保持思想深度、感情浓度、客观纯度的张力。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要务。在教学中逐渐认识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同于社会单位和政党政治,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和视角。大学生只有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才能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要了解马克思主义,首先了解马克思这个人及其思想历程。换言之,了解马克思是认识马克思主义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和基础。不能离开马克思来谈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正是把握到大学生这种认知特点和规律,在专题教学中,专门以“马克思是谁”为专题进行教学设计,简明扼要回顾和介绍马克思个人的思想历程和关键节点,把握马克思不同时期的思想特质和发展转折点。这个以“马克思是谁?”的专题经过多轮教学摸索,渐趋成熟,以此为主题参加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分会2017年基本功教学比赛,获得二等奖,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决赛优秀奖。
三是在不断进行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思想提升。大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直接关切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关切到党和国家的未来。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把握特有对象的特有逻辑。”探索和把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特殊规律,实现理想信念教育政治高度、生命温度、学术密度、思想深度的辩证统一,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教育课题。生命是一个多重侧影、多层内涵、有差别的鲜活存在,生命成长交织着磨难与奋进、砥砺与鞭策、加油与减压,是一个贯穿着反复、反问、反思的精神旅程与实践历程。讲实际、讲逻辑、讲表达、讲理想、讲对话是当代大学生审视主流意识形态的视角。生命成长是自主的、开放的、多元的,求知、求乐、求变、求美,渴求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独立判断、独立价值、独立人格,在生命世界中感知、感受、感悟主流意识形态,提升政治鉴别力和思想鉴赏力。从学理上阐明大学生生命成长的特性,厘定大学生生命成长的特殊阶段、特殊矛盾和特殊需要,基于生命成长视域诠释理想信念教育的特殊规律。探求理想信念教育特殊规律的现实诉求,提升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具体路径。分析大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脉络,洞察自我认同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在张力、表现形式、内在困惑和思想症结,增进大学生生命成长与理想信念教育的视域对接和精神共振,提升精神境界。遵循理想信念教育的特殊规律,从大学生生命成长的意识形态期待和理想信念的生命成长诉求双重维度,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引领力,引导大学生将生命成长融入国家理想中。提出基于生命成长视域的理想信念教育特殊规律,其中最重要规律是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和政党认同之间相辅相成规律。大学生不是以概念化、理论化的方式一次性接受理想信念的,而是一个交织着反问、反诘、反思、反复的过程,个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体悟、反思、超越、创造,融合了个体自身独特的生命历程和理想追求。
学术上,笃定目标,潜心钻研。在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的同时,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从学术的角度展开独立自主的研究,积极推动理论宣传和学术研究的统一。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专项和2015年北京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多篇;《严以修身: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本领的辩证统一》发表于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权威刊物《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12期,求是杂志社创办的“求是手机报”推送了该文核心观点,《红旗文稿》进行论点摘编,2017年3月获得2015—2016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该奖项两次评选一次,是此次论文类六个一等奖中唯一市属高校获奖单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实践品格》入选武汉大学主办的2016年全国首届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者珞珈论坛并应邀参加论坛,发表于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新创办的学术刊物《文化软实力研究》,刊发后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系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全文转载。《试论马克思主义传播现代转型的学术自信》获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会二等奖,入选全国第十七届中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并做大会发言,从政治自信和学术自觉的角度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政治学术化”与“学术政治化”的张力关系问题,引起主办方和与会学者的重视和热议。
学院工作上,尽职尽责。积极落实学院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的集体学术活动,服务意识比较强。2015年12月,为全校博士论坛社科组做“青椒的幸福感”的报告,2017年9月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创办的“青马论坛”做首场讲座“马克思是谁?”,2018年1月,为学校全体中层干部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做专场报告“执政党的政治自觉”。认真参与实践教学示范点建设,在实践教学示范点申报和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编辑:左芳舟